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资讯  »  重估“华语巨制”的价值

重估“华语巨制”的价值

2024-06-19 20:56:09来源:电影资讯责任编辑:668人阅读

近两年电影市场的恢复态势有目共睹。据灯塔专业版,2024年前五个月票房达到了217亿,比北美市场高了30亿(人民币),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恢复至2019年的八成。

但观影人次的流失仍然严重。今年前五个月合计观影人次达4.95亿,而2019年同期为6.9亿,2018年同期为7.96亿。

召回观众,道阻且长,不是一时一片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行业应该共同担负起的责任。毒眸在此前的多个档期复盘中也曾提到,尽管票房表现稳住了,但电影市场供给仍然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这种口碑上的反复,无疑会进一步消耗存量观众的耐心,也不利于召回曾经的观众。

即便是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好片,自去年以来,“以小博大”的案例也越来越常见,不少中小成本影片走红,撬动巨大票房势能。“以小博大”当然是好事,但从宏观市场的角度来看不能只有“以小博大”。在召回观众已经成为影响电影行业未来发展根基的关键问题时,是时候重新思考“大片”的价值了。

在今年的上影节期间,阿里影业向行业提出了“华语巨制”的概念,并联合上影节主办了一场“2024华语巨制巡礼”,以对谈的形式向外界展示了7部值得期待的“华语巨制”之作。

阿里影业发布的7部华语巨制片单(图源:微博)

巧合或精心谋定不得而知,但7部影片正好对应了阿里影业总裁现场提及的电影“第七艺术”之名。1911年,意大利电影的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第七艺术宣言》,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彼时的人们对电影还有新鲜感可言,但百余年后的今天,电影已然成为了一门“古老”的艺术,能否打动新时代的观众,是电影工业面临的新课题。

投拍“华语巨制”,就是给观众一个一定要走进影院的理由。在李捷看来,拆解“华语巨制”的概念,它需要集齐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三个关键特质。但大片的“大”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视听表现上,在故事和情感上须与当代观众产生链接,才能成为在国内市场受欢迎的“大片”。所以,从内容主题上,“华语巨制”也会围绕个体命运、家国情怀、人文关照、时代共鸣四个主题来展开。

七片七色,七部各有千秋的“华语巨制”,正在打开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想象大门。

题材创新,内核落地

既然是“巨制”,一定少不了高成本的投入,但在高成本投入之下仍然愿意尝试稀有类型和题材,无疑需要更加庞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此次“2024华语巨制巡礼”中公布的不少影片都在类型和题材上有所突破。

最早将与观众见面的,是已经定档7月26日的电影《异人之下》。该片由乌尔善导演,改编自全网点击量超过300亿的热门国产漫画《一人之下》。

乌尔善和幻想类题材的缘分很深。从《画皮2》《寻龙诀》到去年同在暑期档、斩获26亿票房的《封神第一部》,乌尔善在探索东方幻想的道路上从未止步。谈及创作《异人之下》的初心,他也在现场提到,“前几年在做《封神》的过程里,同时也在想能不能把《封神演义》里有创意性的法术、异能变成当代故事。后来有同事把《一人之下》漫画拿给我看了,我发现这跟我想的方向完全一样,但比我想得好很多,所以我就决定要做这个项目。”

漫改电影实际上是全球范围内商业片视野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形态,以漫威、DC为代表的漫改电影,几乎是近十年全球票房最成功的商业电影系列。但国内的漫改电影数量则少得多,虽亦有佳作,但并未形成与流行文化紧密贴合的漫改电影生态。

这对《异人之下》来说意味着不少挑战,如何将漫画语言转换为电影语言,是乌尔善面对的核心课题。他还是将《封神》系列拍摄中的演员训练营模式沿用,给《异人之下》也准备了一个持续6个月的演员训练营,让演员们能胜任“具备漫画感的动作戏”。

“我想把最传统的文化,和最时尚的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乌尔善希望用这部影片建立起年轻人与东方幻想之间的桥梁。

而挑战漫改赛道的不只《异人之下》,袁和平导演也带来了他的新项目《镖人》,主演吴京、谢霆锋,预计7月开机。

《镖人》是拥有超高口碑的国产同名漫画改编,漫画的每一卷在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2023年推出的动画版也同样收获了8.3分的认可。

但《镖人》面临的挑战还不只是漫改这一个侧面,它同时是一部武侠片。2024年至今,仍未有一部国产武侠片上映,往前推三年,每年分别也只有3部、2部、1部,票房加起来仅有近300万左右。作为华语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类型之一,如今正迎来肉眼可见的凋零。

未见得是观众不再爱看武侠片,而是好的、能挑起大众兴奋神经的武侠片太少。这样的时刻尤其需要头部创作者挺身而出,用具有说服力的“华语巨制”将观众的视线重新拉回武侠世界中。

漫改武侠,动作戏仍是重点、难点,所幸袁和平有漫长的职业生涯支撑的动作指导经验,他也希望在《镖人》身上实现动作创新,“我觉得戏里的动作跟以往不一样,比较新一点、真实一点。还有马上的动作也是比较难拍的,国内还没有把马上的动作拍得很好,所以我想尝试这次拍得再好一点,动作打得再狠一点。”

今年五一档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九龙城寨》,也同样被评价为“具有漫画感的动作设计”,其城寨的故事内核与传统武侠片也十分接近。事实证明,将经典与创新巧妙结合的大片,仍然可以收获观众喝彩,希望《镖人》能带来更加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凋零的类型也不只武侠片,还有灾难片。一直以来都是西方世界投拍灾难片较多,国内则鲜少有创作者有信心踏足这一类型。它的风险是清晰可见的,制作难度大、成本高,市场反馈也并不明确。但这次,安乐影业总裁江志强带来了由他监制,刘德华、白宇、莫文蔚领衔主演,王丹妮等主演的《焚城》。

更特别的一点是,《焚城》此次选择呈现的灾难,并非地震、火山、海啸等可见可感的灾难,而是辐射。“在我印象中,很少有电影牵扯到辐射题材,因为很难拍,它是无形的放射物质。但反过来它有优势的一点是,辐射不会只是天灾的问题,还牵扯到人祸。所以我们的电影有卖一个关子,就是在灾难里人祸比天灾更恐怖。”江志强表示。

这是属于灾难片语境的正确解法,在电影技术已经臻于成熟的现在,单从视听上试图进一步抬高灾难片观影体验不太现实,往人性中去深挖才能进一步丰富灾难的意涵。好的灾难片,需要展示出在极端条件下人性的复杂,也能给人类文明以启发。

由徐峥导演 主演的《逆行人生》,也将于8月9日上映。“徐峥 现实主义”的组合再次回归,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在闪闪发光。

除了这些稀有题材和类型的创作之外,还有一部科幻和两部历史巨制。

科幻类型虽然是目前国内电影市场非常重视的重点发展类型之一,但市场上的可见成果还较少,大部分项目仍在开发孵化中。此次来到现场的,是由黄建新监制,章笛沙导演,黄渤、吴磊、高叶主演的电影《群星闪耀时》。这个项目最早出现于2019年中国电影科幻大会的创投上,黄建新和李捷当时都在现场,与《宇宙探索编辑部》同期。如今经过5年筹备,终于准备就绪,计划于8月开机。

影片讲述了未来时空,三名中国航天员在返回地球的途中,遇到复杂情况与地面失去联系,万分危急时刻,收到了一条电子信号,而他们的命运将被这个信号里隐藏的一段神秘代码彻底改变。

与以往的科幻大片稍有不同的是,《群星闪耀时》是基于特别真实的科学原理搭建出来的故事,同时拥有震撼的视觉奇观。导演章笛沙用“波粒二象性”比喻了对影片的期待,“我们的电影也有二重性,它除了有科幻奇观之外,同时又有家国情怀,既是科幻大片又是体现中国航天人薪火相传的情感。”

由管虎、费振翔导演的《东极岛》,讲述了1942年东极岛渔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落水海员的故事。

“拍这一部电影像拍三部电影一样难。”管虎导演现场拆解了《东极岛》作为“华语巨制”的拍摄难度,影片既要在东极岛上从无到有地搭建拍摄场景,又要拍摄人在水里进行“海上救援”的画面,要把人和水接触的特效做好属于非常高的技术要求,需要大量测试。同时,影片还要1∶1还原巨大的里斯本丸号。

无论是水戏的拍摄规模,还是对于海难场面的还原,《东极岛》面临的难度和挑战都将是空前的。

另一部历史题材影片是来自冯小刚的《抓特务》,由雷佳音和胡歌主演。

冯小刚透露,在30多年前就一直想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随着国内电影工业的发展,“时机成熟了”。影片展现了1949年-1988年接近四十年里,一名国民党特务和一名警察在北京四合院里的恩怨纠缠。他希望在这个故事中,能把时代的变化拍出来。

要将北京四十年里的变化尽皆还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2024华语巨制巡礼”的现场,冯小刚还在跟乌尔善讨论AI帮助画面的可能性。在冯小刚看来,“导演在迭代,观众也在迭代。像我们这些导演要发挥自己的长项,思考怎么把我们生活的年代里那些记忆重新搬上银幕,算是对我们那个时代做点该做的事。”

用深度对谈展现行业担当

与寻常的影视公司项目发布会不太一样,“2024华语巨制巡礼”与其说是一场发布会,倒不如说是一场深度的行业对谈。让这些从40年代到80年代,横跨近半个世纪的华语电影“巨匠”齐聚一堂,重估“巨制”的价值。

与会嘉宾阵容相当豪华,对“2024华语巨制巡礼”也予以了较高的评价。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陈果也表示,“上影节和阿里影业的合作已经是十年了。今天,通过这场别开生面的华语巨制巡礼,我们将共同地开启下一个十年,开启一个更加具有使命感的课题,团结所有的华语电影制作者,助推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以往的影视发布会,有时一次性发布几十个项目,看似琳琅满目,但最终难免有一部分无疾而终。

阿里影业过往很少开展类似的项目发布,今年上影节期间,也仅有博纳影业和阿里影业发布了片单。比起过往动辄几十个项目的华丽,七部掷地有声的“华语巨制”,或许才是如今电影市场更加需要的“信心”。

一些经历过中国电影市场不同阶段的从业者也颇有感触,“以前咔咔好几十部,各种有的没的”,“现在时局不一样了,就这七部,各个独当一面,运转头部工业。”

也有人从中看到了新类型萌发的迹象,在朋友圈预测,“中国电影市场的漫改元年是不是要到了。”

多数时候,发布会上仅需影业代表上台大概梳理项目亮点,最后再请主创亮相即可。而“2024华语巨制巡礼”邀请了陈鲁豫作为现场主持人,与电影主创相对而坐,为每个项目进行短暂但深度的对谈。

现场首先给每一位导演、创作者都单独准备了介绍短片,将他们的过往作品混剪并提炼出代表风格。袁和平在现场看完之后就表示,“不看我都不晓得,已经拍了那么多戏了。”

每一位创作者都会希望能有深度对谈创作话题的机会和场域,不必为了电影的卖座只进行娱乐向的宣传。尽管目前对许多项目来说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有一个能对外阐明创作发心,探讨行业问题的场合,同样十分宝贵。几位创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在介绍项目时谈到了稀缺题材的价值、如何与新一代观众产生链接、对时代情绪的研判等等话题。

这些话题的最终落点,和阿里影业提出“华语巨制”的初心是一致的——市场不能只有同质化的供给,大片所呈现出的“电影感”是召唤流失观众回到电影院的利器。

“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三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许多项目都是在大导演脑海中沉淀已久的电影创意,因国产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今时今日才有了条件得以成行。同时,这些项目又不仅仅是重视效的大片,每一位创作者都格外清楚,影片的内核还是离不开人和普世情感。

这对于国内观众很重要。尽管大片一直以来是西方电影的强项,但好莱坞的巨制近几年还能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本质上是与观众的连接度不足。而强化与本土观众的现实共鸣,恰恰是这些“华语巨制”能实现“品质感”的关键。

拍摄条件与创作条件均成熟之后,也需要有魄力、有定力的头部影企,来承担“大制作”。作为一家平台型企业,阿里影业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一责任。

李捷在现场提到了阿里影业从2018年开始的“锦橙合制”计划,“到2023年末我们以5年26部总票房178亿结束了第一阶段的承诺,同时我们也开启了第二阶段的‘锦橙合制’计划——5年30部。”

能完成这样的承诺,既是底气,也是决心。在这30部作品序列中,七颗耀眼的“华语巨制”明珠能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可能性,值得期待。

热播影视

为您推荐

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通过链接的方式提供相关内容(所有视频内容收集于各大视频网站),本站不对链接内容具有进行编辑、整理、修改等权利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admin@rewgrewgre.com.cn  备案号:浙ICP备2023000299号-3  

个人

公众号

QQ群

留言

顶部
退出将无法使用会员功能

会员专享收藏与播放记录

全新的交互式体验

分享便可赚积分升级会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