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效比肩好莱坞 下一个“流浪地球”在哪里?

2024-06-30 16:56:02来源:电影资讯责任编辑:782人阅读

1905电影网专稿如果问观众最期待的中国电影是什么。相信已经官宣的三部曲的后续作品,以及必然榜上有名。

这两个系列电影都有着一个独特的魅力,既展现了电影的艺术性,同时也体验了现阶段电影科技的产物。这些电影都完美地透过光影,将电影人的想象力投射在大银幕上。

与此同时,这就不禁萌生了一个问题,《封神》《流浪地球》之后,该如何刺激电影人创作更多这类工业大片呢?

近期,这个问题也成为重庆永川最热议的话题。首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集结了一群顶尖制作人、行业权威、学术专家等电影从业人员,聚焦“电影科技”这一前沿领域,以“科影共生•光映未来”为主题,探寻科技赋能电影,助推形成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新体系。

“虚拟技术”与工业化

过去大家都会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很大程度在于电影拍摄完成之后,有些不完美很难再通过电影的剪辑去弥补。而虚拟制作技术正在逐渐让电影的遗憾变少。

2020年,郭帆就尝试用一套标准工业化的流程完成电影的拍摄。其中,“虚拟制作”就是关键。这种将“后期前置”的方法,不禁可以节约大量置景成本,也能为行业带来非常大的数字资产积累。更重要的是,虚拟制作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电影工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这个模式早在2015年的就有所呈现,但那时候拍摄团队制作了一支60分钟的动画完成预演。这支动画虽然粗糙,但能让影片拍摄更有效率,明显节省了成本。而在去年上映的电影拍摄前,就已经将这种预演方式贯彻得更加彻底,先通过一个片子,将全片进行预演,使得拍摄更有效率,时间和成本等各方面节约上来超20%。

短短8年不到的时间,中国在这方面就已经有了很大的更迭,期间还有等影片都通过虚拟制作的方式,提前实现预演。

而和虚拟制作息息相关的,则是LED技术。当观众还在拿好莱坞制作当标杆的时候,殊不知中国不少电影技术已经走在了国际前沿。洲明科技作为中国LED的领头羊,早在2017年就已经参与了全球第一部用LED虚拟制作的美剧《曼达洛人》。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团队从配合好莱坞团队,进一步将其从海外带回国内。其中,去年和观众见面的电影《长空之王》是国内首部大规模尝试采用LED虚拟拍摄的院线电影。

团队把天空素材投射到长达七、八百米的LED上,让演员能够真实感受到8000米高空、1200公里每小时的飞行体验,云影在头盔、呼吸面罩上的反射也很真实。据导演刘晓世介绍,用编程的方式来控制背景的影像跟机械装置的联动。

就中国目前的虚拟拍摄的技术,与国际上最牛的电影级别的虚拟技术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电影周上,业内专家均认为这种技术进步是需要更多项目案例去完成。倍视传媒副总裁、中国影协电影数字制作工委会副会长谢宁看来,“这个行业就想跳高,横杆有多高,我们就能跳多高。所以对于虚拟制作技术能到什么层面,我们依赖更多的项目提出的高要求。”

作为资深从业者,谢宁看来,虚拟制作其实是虚实结合的技术,“它存在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元宇宙的入口”。演员通过动作捕捉被带到虚拟世界里,完成虚拟世界里数字人的表演,“它看起来是在解决影视的问题,它最后其实也在解决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怎么方便快捷地进入虚拟世界里生活。”

虚拟制作可以让导演用一种所有人能够看懂,且是非常明确的方法来去消除信息差,提升整个创作和制作的效率。在迈向电影强国的进程中,虚拟制作必然是能够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抓手和助推器。

毋庸置疑,虚拟拍摄已经越来越被影视行业所重视。

达瓦影像科技公司创始人卢琪的公司于2018年落户永川,如今已经在此建成全国最大的科技影视基地——永川科技片场。据他透露,过去半年,在这里进行虚拟拍摄的网络剧、网络电影、院线电影项目已经达到 14个,目前虚拟摄影棚的预约已经达到几乎全年无休,接下来公司还将建设新棚,充分供应行业虚拟拍摄需求。

同样有业内专家提出,工业化流程是不是要围绕虚拟制作来展开,都是未来的后话,应该先推动起来,让工业化流程跑得更快一点。而工业化流程的关键在于“标准”,《封神三部曲》剪辑指导黄烁也表示,经过三部作品的剪辑工作,他也在整理剪辑经验,能为未来的项目提供标准参考。

AIGC与数字特效

随着ChatGPT、Sora的出现,AI(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了行业频繁探讨的话题——AI会不会成为电影生产的劳动力呢?

正如黄建新导演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所说,电影界对于人工智能的变化格外敏感,其实是因为电影就是虚拟的。

在此次重庆科技电影周上,专家普遍认为AI要进入到影视的制作仍有很长的路,很大原因在于版权所属。谢宁谈到,AI生成的内容在版权界定上仍有很多问题,“我们国外的客户会明确规定,不能在制作中使用AI生成的内容。”

更关键的是,目前AI制作的工作原理,和国内不少影视高精度制造的底层逻辑并非一致,从这个角度而言,两者很难真正实现兼容,或是被代替。不管是谢宁,还是天工异彩副总经理周辉,在这群从业者看来,目前大家都不知道AI的潜力在哪里,未来特效会不会被AI快速取代,现在都不敢断言。

“人类是不是能被激发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去跟AI一起去互相成就,互相促进,那是留给未来开放的话题。”谢宁谈到。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创作仍然是一部影视作品不可替代的灵魂,而人工智能带给影视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本、提质、增效和扩大资产等方面。

那么就目前而言,中国特效水准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

天工异彩过去曾参与过等特效大片,在周辉看来,这一系列作品中数字生物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不亚于好莱坞特效。”甚至在电影等影片中,对雪花等环境资产的制作,早已达到细雨润无声的程度。

谢宁提出,在影视后期制作上,中国早已有很大突破,倍视传媒甚至在几年前就已经拿过美国电视艾美奖的技术奖。包括国内不少企业在影视流程管理软件赛道上,已经打败了国外很多大厂,“水平能力早已有了突破。”

导演江海洋也坦言,当时参与《攀登者》的创作前期,对特效并不太了解,直到在韩国特效公司用9000多颗特效将天津一个空地绿幕,变成喜马拉雅山的实景,真正意识到特效的魅力。借此机会,提议成立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数字制作工作委员会,如今在《流浪地球》系列等作品的出现后,“中国特效跟世界已经很接近了。”

周辉也提出更现实的差距问题,“主创团队的想象力。”应该如何呈现贴合题材和剧本风格,同时具有辨识度的特效,这是现在电影创作中的关键。

人才扶持的痛点问题

电影作为工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尤其是新技术的引领方面,它将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工程,需要有更多的决心和投入才能做起来。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马平,则表示,就影视产业特别是电影行业而言,中国的自主科技发展仍有极大的进步空间。电影行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行业规范的建立等工作可谓刻不容缓。

在谢宁看来,重庆永川这次抓住了中国影视科技这一痛点,一方面做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了很多高科技的摄影棚,包括云平台相关的设施问题。同时紧抓西部职教资源,将新基建和新人才结合。他预言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这类团队在永川落户,逐渐成长起来。

周辉也强调永川建造摄影棚,将有助于中国影视行业实现各地开花。重庆作为目前中国电影取景最多的城市之一,能有助于电影剧组在实地完成不少电影制作内容,进一步加快效率,降低成本。

不仅如此,此次在重庆永川举行的首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还通过全国大学生48小时虚拟制作大赛、电影项目创投座谈会、青年影人扶持计划等一系列活动,让后期公司和院校深度合作,真正实现校企联动,帮助院校培养大量正规军,为行业输入更多人才,让行业生态变得更健康。

中国电影工业化升级路在何方?下一个《流浪地球》在哪里?

或许答案已经在这片土地慢慢发芽。

热播影视

为您推荐

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通过链接的方式提供相关内容(所有视频内容收集于各大视频网站),本站不对链接内容具有进行编辑、整理、修改等权利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admin@rewgrewgre.com.cn  备案号:浙ICP备2023000299号-3  

个人

公众号

QQ群

留言

顶部
退出将无法使用会员功能

会员专享收藏与播放记录

全新的交互式体验

分享便可赚积分升级会员组